Podcasts

  • EP12:为面试“割肉”三千块?不如跟《谈判天才》学学怎么“吃”回来!

    主播分享一次为面试豪掷三千大洋购置“战袍”的惨痛经历,由此引发了对“谈判”这门玄学的深刻反思。找工作时如何优雅又不失“尊严”地谈薪水?买房砍价怎样才能不掉进“我以为我赢了”的陷阱?

    本期节目,将结合自己啼笑皆非的求职见闻和与猎头朋友的有趣对话,重点为你“解剖”经典谈判著作《谈判天才》(Negotiation Genius)。我们将一起:

    • 沉浸式体验一个“价值1400万美元”的谈判翻车案例: 看看信息不对称和致命假设如何让你在谈判桌上“饿着肚子送人头”。
    • 系统拆解谈判高手的核心武器库: 什么是 BATNA (你的底气在哪)?RV (不能说的底线) 和 ZOPA (博弈的主战场) 又该如何判断?信息收集到底有多重要?“调查式谈判”该怎么玩?
    • 掌握“锚定效应”攻防术: 先报价还是后报价?如何设定一个有利的“锚点”?又该如何应对对方的“狮子大开口”或“虚张声势”?
    • 升级认知,学会“做大蛋糕”: 跳出“零和博弈”思维,探索“价值创造”的可能性。什么是 Logrolling (利益置换)?如何通过增加议题找到“双赢”空间?
    • 实战演练“求职谈薪”: 肚饿结合亲身经历(和教训),为你梳理一套从准备到上桌的薪酬谈判操作指南,并分享应对 HR 常见“套路”的思路。

    核心概念:

    • BATNA (最佳替代方案)
    • Reservation Value (RV, 保留价值/底线)
    • ZOPA (可能协议区间)
    • Information Asymmetry (信息不对称)
    • Investigative Negotiation (调查式谈判,问“Why”)
    • Anchoring Effect (锚定效应) & First Offer (第一报价)
    • Value Creation (价值创造) vs. Value Claiming (价值获取)
    • Logrolling (利益置换)
    • Adding Issues (增加议题)
    • Package Offer (包裹式谈判)

    提及书籍:

    • 《谈判天才》(Negotiation Genius) – 作者:Deepak Malhotra and Max H. Bazerman

    学习笔记:

    互动:

    听完这期,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某次“刻骨铭心”的谈判经历?或者在求职谈薪时遇到过什么奇葩的“套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困惑,我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如果你对谈判中的谎言、愤怒、非理性行为等“进阶”话题感兴趣,也请告诉我!

    Background music from YouTube Audio Library.

  • EP11: AI的“肉体”与“灵魂”:如何“喂养”出一个你自己的AI“幻视”

    当AI比你还懂“赋能、抓手、闭环”时 ,你是否也开始焦虑自己的“技术饭碗”?

    我们都在谈论GPT-5、GPT-6,仿佛AI巨头们在疯狂“造神”。但这些智商170的“优等生”,却个个“标准”得无趣 ,它们没有“灵魂”

    在本期节目中,主播(一个在PayPal搞了近八年AI/ML风控的老兵)提出了一个“赛博永生”的脑洞:我们能不能不“造神”,而是给AI一个“灵魂”?

    本期核心观点提炼:

    • 核心比喻一:“幻视”诞生记 基座大模型(GPT)就像《复仇者联盟》里的那个“震金身体”(素体)。它很强,但是空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把我们信任的“贾维斯”(J.A.R.V.I.S.)——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灵魂”——注入进去 。因为我们每个人,最终只真正相信我们自己 。这才能创造出一个我们敢于托付决策的、“我的超人版本”。
    • 核心比喻二:“灵魂”的“精神食粮” 英语里说“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那是关于“肉体”。而“灵魂”,则是“You are what you read”(人如其读)。你的“灵魂”就是你“喂”给它的所有“精神食粮”的总和:你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开过的会、踩过的坑,尤其是你独特的“专业经验”。
    • 隐私与本地化:“灵魂”必须留在本地 你敢把你的“贾维斯”上传到云端吗?基于在PayPal和AIA的风控合规经验 ,唯一的方案就是“本地化”。就像扫地机器人的户型图(灵魂)只会留存在你家,你的AI“灵魂”也必须留在你自己的设备上 。
    • 脑洞时刻:《黑镜》与“数字永生” 当“灵魂”与“身体”可以分离,未来升级AI就像换U盘:把你的“灵魂”数据包,从GPT-6的旧“身体”拔出来,插到GPT-7的新“身体”上 。这就是《黑镜:马上回来》里的“数字永生”。这也带来了一个技术挑战:我们需要一个“灵魂的USB接口”行业标准 。
    • AI PM的真正角色:“灵魂驯导师” 在商业世界,AI PM的价值是找到一个“素体”,并为它注入一个特定行业的“专业灵魂”。主播分享了在PayPal构建“风控灵魂”的真实案例 :
      • “实时ML特征框架” 扮演了灵魂的“短期记忆”与“神经反射”。
      • “全球OLAP平台” 扮演了“客服灵魂”的“长期记忆”与“上帝视角”,将数据延迟从1天缩短到5分钟 。
      • “欺诈建模框架” 则是在定义“灵魂的人格”与“价值观”。
    • 现实悖论:我们都活在“AI版的人格分裂”中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APP推荐还这么“人工智障”?因为“数据孤岛”,它们拿到的都只是你的“灵魂碎片”。导致你的音乐App认为你是文艺青年,外卖App却认为你是撸串壮汉 。
    • 破局之路:“二维码”与“个人数据银行” 就像二维码的普及依赖于“统一标准”和“基础设施”,个性化AI也需要一个“个人数据银行”,让我们自己有权授权“灵魂碎片”的打通 。
    • 结语:“AI养成系”与“赛博坟头” 未来的AI,可能不是“神”,而是你“喂养”的“宠物”或“孩子”。而我们,都在亲手为自己打造一个“赛博坟头”。

    Background music from YouTube Audio Library.

  • EP10: 基因、资本与神性——理解世界运转的三副眼镜

    欢迎收听本频道的第10期节目!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我们决定聊一个更宏大、更深刻,但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价值观体系

    你是否也曾被面试官问到“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而感到灵魂被拷问?你是否想过,驱动我们做出每一个选择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在本期节目中,主播首次分享他独创的“三元理论”世界观,为你提供三副全新的眼镜,帮助你看透纷繁世界背后的运转真相。我们将从最原始的生物本能,聊到现代社会的宏大规则,再到人类精神世界的闪光时刻。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分享,更是一场引人深思的思维探险。

    ⏳ 时间轴导航:

    • 开场白:一个值得纪念的第十期,我们来聊点“形而上”的。
    • 话题引入:一切都源于那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面试场景——“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这背后,其实是一场价值观的拔河比赛。
    • 核心理论登场:基因、资本、神性——驱动世界的三种底层力量。
    • 第一副眼镜:基因 (Genes)
      • 我们都是基因为了复制自己而搭建的“生存机器”。
      • 你为什么那么爱吃垃圾食品?你体内的“洞穴人”在作祟。
      • “社恐”的根源:对被群体排斥的古老恐惧。
      • 爱情的幕后黑手: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择偶偏好。
    • 第二副眼镜:资本 (Capital)
      • 资本的本质:建立秩序、进行控制,并最终实现增值。
      • “戴帽效应”:我们是如何被自己的社会角色所“格式化”的。
      • 一个绝佳的例子:为什么酒店业容易被垄断,而餐饮业却百花齐放?—— 神性对资本的顽强抵抗。
      • 深入剖析:农业巨头是如何将“种子”纳入资本循环的。
    • 第三副眼镜:神性 (Divinity)
      • 神性的定义:对“美”的创造和“情感共鸣”的超越性追求。
      • 神性诞生的两条路径:
        • 路径一:匮乏中的升华 – 以“诗圣”杜甫为例,看痛苦如何开出伟大的花朵。
        • 路径二:丰盈中的流淌 – 以“诗仙”李白为例,看自由如何让生命力汪洋恣肆。
    • 三体的博弈:相生相克的动态系统
      • 资本约束基因、神性审判基因、神性批判资本、资本规训神性……四对“相克”关系如何在我们身边上演。
      • “相生”关系:三股力量如何互相促进。
      • 综合案例分析:用“三元理论”完整解构网红直播带货这一复杂生态。
    • 结论:我们该如何自处?
      • 最重要的能力:获得“觉察”的力量。
      • 三个步骤:学会自我诊断、寻求平衡整合、构建自己的价值坐标系。
      • 我们要做自己人生牌局里,那个最清醒的玩家。
    • 结语与展望:希望这个理论能给大家带来启发,也期待未来的更多交流。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对本期内容有任何想法或感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我们下期再见!

    Background music from YouTube Audio Library.

  • EP9: Anatomy of a Job Application – A Deep Dive on GLP

    友情提示,本期内容以英语录制。

    How far is too far when preparing for a job interview? In this episode, I take my pre-interview research to an obsessive new level. Faced with a long-shot opportunity for a “Head of Big Data” role at GLP, a multi-billion-dollar logistics and asset management giant, I decided to conduct a full “corporate autopsy” to understand the company’s DNA.

    Join me as I deconstruct GLP’s brilliant but risky business model, trace its history from American origins to a Chinese-controlled powerhouse , and analyze its position in a high-stakes tech arms race against rivals like Prologis and Goodman. This is the story of a giant at a crossroads and my personal game plan to prove I’m the right person for a mission-critical role.

    In This Episode, We Cover:

    • The Money Machine: A deep dive into GLP’s “Develop-Operate-Fund” capital recycling model, which allows it to rapidly expand its asset base.
    • A Company’s History: How GLP was founded in the U.S. , came to dominate the Chinese logistics market , and was ultimately taken private in a landmark $12 billion deal by a Chinese consortium.
    • The Tech Arms Race: A strategic comparison between GLP, the tech-savvy Prologis (which is pushing “AI Democratization” ), and the laser-focused Goodman Group (which is betting its future on data centers ).
    • A Giant Under Pressure: An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s facing GLP, including a recent credit downgrade to “junk” status and a multi-billion dollar asset sale to Ares.
    • The Data Center Bet: Why GLP’s pivot to data centers is a strategic move to capitalize on the explosive energy and infrastructure demands of the AI revolution.
    • The Real Mission: Deconstructing the job description to understand the dual personality of the role—part internal consultant, part revolutionary product builder.
    • The Interview Game Plan: How I’m positioning myself as the “Second Stage Rocket” the company needs, in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 Head of Big Data.

    Background music from YouTube Audio Library.

  • EP8: 从卖猫到罗永浩:从产品视角理解“别惹沉默的老实人”

    当你的用户默默确认收货,一言不发,这真的是“天使客户”吗?当一个“刺头”用户对你口诛笔伐,他真的是在无理取闹吗?

    本期节目,主播“独恶”从自己一段堪称奇葩的“闲鱼商业帝国”经历聊起——从倒卖公司年会礼品,到用一块钱包邮的方式为流浪猫找家。在这场光怪陆离的社会实验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买家,也悟到了一套最接地气的用户洞察心法。

    从卖猫的个人经历,到大厂产品经理的方法论,再到近期“罗永浩 vs 西北”的舆论风暴。我们将一起深度剖析,为什么说“沉默的大多数”远比“咆哮的极少数”更致命?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客诉,能瞬间引爆一场品牌的公关核爆?

    如果你是创业者、产品经理,或者任何一个需要与“人”打交道的个体,这期节目或许能给你带来全新的启发。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听懂沉默的低语,并扛住愤怒的咆哮。

    本集高光 (时间轴):

    • 00:40 悠长的假期结束了,但找工作和聊产品永不停歇。
    • 02:40 从近期热点“罗永浩大战西贝”切入,我们能从产品管理的角度获得什么新知?
    • 05:15 故事开始:主播回忆自己那段尘封已久的“闲鱼商业帝国”光辉岁月。
    • 09:45 巅峰之作:堪称社会实验的“一块钱包邮的流浪猫”项目,如何让他见识了三类最真实的用户画像?
      • 15:10 第一类用户:“天使投资人” – 默默支持,但无法提供改进信号。
      • 17:20 第二类用户:“尽职调查员” – 他们重复的问题,恰好是你产品迭代的最佳FAQ。
      • 19:30 第三类用户:“行为艺术家” – 那些你永远无法预测的“随机变量”。
    • 24:10 核心洞察: 为什么说沉默不代表满意?深入剖析“沉默的大多数”背后的三种典型心理。
    • 30:15 风暴复盘: 深度剖析“罗永浩 vs 西贝”事件,为什么罗永浩不是普通用户,而是“核武器级用户”?
    • 35:10 危机是如何扩散的?点燃导火索、引爆沉默者、转化中立者的“三层涟漪”模型。
    • 40:25 换个视角: 如果把贾国龙当作一个产品经理,他在这场危机中犯了哪些致命错误?
    • 46:10总结与方法论: 如何在商业与人性对话中,既听懂低语,也扛得住咆哮?
      • 49:30 给所有从业者的三个行动指南:拥抱“首席找茬官”、建立“微服私访”机制、主动“骚扰”沉默用户。

    核心概念:

    • 沉默的大多数 (The Silent Majority)
    • 核武器级用户 (Nuclear-Weapon-Grade User)
    • 用户反馈闭环 (User Feedback Loop)
    • 净推荐值 (NPS: Net Promoter Score)
    • 用户体验回归测试 (User Experience Regression Testing)

    互动一下:

    听完这期节目,你有没有想起某次作为消费者,选择了“沉默”的经历?当时你为什么没有发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Background music from YouTube Audio Library.

  • EP7: AI空降兵,围观酒店业“三国杀”

    一次看似平常的求职,却意外成了一场深入传统行业心脏的“田野调查”。当一个AI产品负责人,带着“第一性原则”的思维武器,闯入壁垒森严的酒店旅游业时,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密集地与三家行业巨头——DIDA、IHG、万豪——进行了深度交锋。这不仅是面试,更是一场关于商业模式、技术哲学和个人职业选择的“真人秀”。我发现,酒店业根本不是一个世界,而是三个遵循着不同物理定律的“三体世界”。

    在这期(可能是有史以来信息量最大一期)节目里,我将首次完整复盘前两场面试的台前幕后,并为即将到来的第三场“决战”进行战前动员。这不仅是我的个人经历,更希望为你揭开这个古老行业神秘面纱的一角,看懂巨头们“不性感”的生意,和“睡一觉”背后庞大而精密的商业机器。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 为什么说酒店行业存在三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 DIDA“酒店银行”模式揭秘: 那个自称“不性感”的B2B印钞机,到底在焦虑什么?面试官的“灵魂拷问”背后,藏着怎样的陷阱与期待?
    • IHG“轻资产”帝国的运营之困: 为什么一场相见恨晚的面试,却让我陷入了“去不去当包工头”的职业选择难题?
    • 面试方法论: 如何用“第一性原则”(First Principles)拆解一场面试,从被动回答者,变成主动的“问题解决者”?
    • 万豪“品牌堡垒”的数字军备竞赛: 在“决战”前夜,我是如何基于前两次的“战败”与“迷惘”,为这场终极面试制定作战蓝图的?
  • EP6: 2100块的折叠车,如何陪我“骑”出健康与哲学

    十三年前,我花了2100块,亲手组装了一辆“Dahon 412”构架的折叠自行车。没想到,这辆“破车”竟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伙伴之一。

    在这期节目里,我聊了聊:

    • 缘起:从“脂肪肝浸润”到DIY攒车,一个工程师的硬核自救。
    • 收获:骑行如何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我的心肺功能和健康指标。
    • 经历:从220公里的单日长途拉练,到一次终生难忘的摔车事故。
    • 心得:关于装备、关于路线规划、也关于独行的乐趣。

    这是一期非常私人的分享,没有高深的技术,只有真实的经历。希望能打动同样在路上的你。

  • EP5: An AI-Powered Code Review: Deconstructing a Real-World Interview Assignment

    温馨提示:本期节目为英文原声。

    由于本期内容聚焦于一次与全球知名药企的技术面试,主播为了更贴近真实场景、更专注地拆解技术细节,特地采用了英文进行录制。这既是一次内容上的深度探讨,也是一次形式上的全新尝试。语言或许有别,但思考和洞见相通。

    What happens when a seasoned tech lead, who hasn’t written a line of Java in 15 years, gets a high-stakes coding assignment from a top global pharmaceutical company? Does he pull an all-nighter cramming syntax, or does he find a smarter way?

    In this special English episode, our host shares the gripping, real-life story of a recent technical interview. Faced with a daunting challenge to design a “Pharma Supply Chain & Prescription Fulfillment System,” he walks us through not only the complex business logic and technical hurdles—from data integrity to concurrency—but also reveals his secret weapon: using an AI tool (Gemini Client) as his technical partner to perform a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and surprisingly insightful code review.

    This isn’t just an interview debrief; it’s a candid look at the intersection of human exper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en a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can analyze code like a senior architect, identifying critical security flaws and suggesting elegant solutions, what becomes our core value as tech professionals? Is it remembering every line of code, or is it knowing how to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and pilot the AI to solve them?

    If you’re a tech leader, an engineer, or anyone curious about how AI is fundamentally changing our work, this is an episode you won’t want to miss.

    In This Episode, We Cover:

    • A Real-World Interview Challenge: Deconstructing a complex coding assignment from a major pharmaceutical company.
    • The Veteran’s Dilemma: How to tackle modern technical challenges when your hands-on coding skills are rusty.
    • AI as a Copilot: A practical walkthrough of leveraging Gemini Client for in-depth code analysis and review.
    • The AI’s Verdict: Just how “hardcore” is an AI-generated code review? We break down its findings on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data integrity, and performance bottlenecks.
    • The Future of Engineering: A discussion on how LLMs are reshap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what our role is in an AI-assisted world.
  • EP4: 大模型狂飙之后:一个AI产品经理的生存哲学

    当整个世界都在为AI的“非人耐心”和“无限可能”而狂欢时,我们是否忽略了这场狂热背后的巨大陷阱?资本市场“力大砖飞”的故事为何突然讲不下去了?为何大多数公司投身AI,不是出于远见,而是出于“再不上车就晚了”的集体焦虑?

    在本期节目中,主播将从一个资深AI产品从业者的视角,带你戳破当前AI领域的几大泡沫。我们不仅会聊到大模型正在遭遇的技术瓶颈,还会辛辣地揭示当前AI产品“伟哥化”的短视倾向,并分享那些试图走在“冰川”前而被无情碾碎的血泪教训。

    这不仅仅是一次批判,更是一份详尽的生存指南。你将听到一个清晰、可落地的“反脆弱”三层战略模型,它将告诉你,作为一家企业或一个普通从业者,如何在不“造神”的前提下,利用你独有的“垂直知识”构建起AI碾不碎的护城河。

    如果你正对AI感到兴奋又迷茫,如果你身处科技行业,正在思考自己的位置和未来,那么这期节目,就是为你准备的。

    【本期看点】

    • AI的“反人性耐心”:是蜜糖还是毒药?
    • 资本故事触顶?为何说“大力出奇迹”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
    • “技术焦虑”如何催生了大量平庸的“伟哥”式AI产品?
    • 生存法则:详解“基础模型、工程实现、垂直知识”三层战略。
    • 未来展望:我们最终需要的,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共生体”?
  • EP3: 我,一个前程序员,被“免费”插件“数字乞讨”后,决定一了百了

    每个有技术洁癖的工程师,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建站梦。我的梦想始于酷炫的 Node.js,却不幸终于一台内存告急的廉价 VPS。最终,我“滚回”了 PHP 和 WordPress 的怀抱,以为这是妥协的终点,没想到却是我踩坑的起点。

    为了抵御垃圾评论,我找到了官方“圣器” Akismet。然而,当“个人免费计划”的下一步是让我输入信用卡信息时,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乞討”骗局。

    这期节目,不仅仅是一次对“流氓”软件的疯狂吐槽。你将听到:

    • 一个前工程师的挣扎: 从 Node.js 到 WordPress,理想是如何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的。
    • 数字乞讨的艺术: 我们将深挖 Freemium(免费增值)商业模式是如何从一个天才构想,一步步“黑化”成如今套路用户的工具。
    • 硬核技术科普: 垃圾评论的黑色产业链是什么?“云端大脑”、“本地保安”和“隐形陷阱”这三大反垃圾技术流派,到底哪家强?
    • 实用的避坑指南: 除了 Akismet,我们还有哪些更好、更坦诚的选择?
    • 终极反转: 在研究了所有选项后,我最终选择了那个最出人意料、也最“清净”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也曾被所谓的“免费”服务套路过,或者对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有那么一点好奇,那么这期节目,绝对能让你产生共鸣。